-
政策追求“最优”解?往往效果不如“次优”
所谓“理论最优”的政策安排不一定总是存在。制定改革政策的关键不是找到“理论最优解”,而是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思路,选择利大于弊的政策组合。同时也要意识到,成本效益关系可能会动态转变,因此改革政策也要与时俱进。[全文]
-
经济面临重大转型,如何用金融创新超越“中国奇迹”?
有的专家对中国经济非常乐观,有的人则很悲观,简单地说,看增长速度的往往乐观,看结构失衡的往往悲观。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或者可以说,它们描述的可能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现象?[全文]
-
金融改革如何支持经济“稳中求进”
如果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那我们的创新、就业会有问题,可持续增长也会遇到很大的挑战。所以金融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支持经济创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支持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全文]
-
“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旧平衡难以为继
即使疫情结束,我们还要面对经济反弹之后的货币超发问题。美联储、欧洲央行将来会不会快速地退出现在的量化宽松政策?欧美央行一旦回归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往往会导致大量资本回流。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面临新的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压力。对此情形,我们也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全文]
-
数字人民币小步快跑,短期内避免商业银行大量脱媒
央行数字货币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有怎样的助力?与去年下半年开始加速推进的脸书“天秤币”是否有竞争关系?对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反对美元“嚣张霸权”的博弈是否有利?[全文]
-
关税很可怕,但不确定性更要命
对全世界来说,大家都要考虑:世界下一步该怎么办?没有美国当然也可以过日子,但它毕竟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更要命的是,它说要退,但也并不完全离开。怎样修补甚至构建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些本来不存在的问题,现在突然变成了非常大的问题。[全文]
-
供给侧改革,金融创新有多重要
把供给侧改革放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框架里来理解,任务非常清楚,就是促进新旧产业的快速、顺利更替。一方面,政府要保障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平稳退出,所以“去产能、去杠杆和去库存”的任务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支持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迅速形成并发展,“补短板和降成本”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的政策步骤。[全文]
-
陈平教授朋友圈为当前中国经济症状吵起来了
近期经济学家王建和黄益平的两篇文章,在陈平的学友圈引发争议。两篇文章对中国经济当前为什么下滑给出了不同的解释,黄益平认为这是结构转型的阵痛期的必然,王建则认为是目前我们对中国发展阶段认识存在误区。陈平教授即将针对上述两位学者的文章做出长篇评论,敬请关注。[全文]
-
黄益平:中国经济“硬着陆”担忧言过其实
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家庭、银行、中央政府和外贸行业有着相对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中国不会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那样的事件,因为中国有着巨大的经常项目盈余、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被低估的货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