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承压时,为何总是呼吁基建刺激?
对当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仍不可否认基建对于持续的经济发展依然是重要的,但此一时彼一时,应与早期的做法有所不同,我们现在更多地需要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考虑基建投资的重点和方向,为此需要遵循效率与财务双重约束原则并且事前要做好充分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免造成中长期的拖累。[全文]
-
未来各国经济水平可能完全取决于该国APP数量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随着双边市场的不断演进,将会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巨大数字生态系统,平台之间也将逐步构建有序的市场结构,实现共享繁荣,为中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打下坚实的基础。[全文]
-
中国经济需要重磅政策,给市场和老百姓交个底
我期待新一届政府多算大账,目标怎么确定?预算上准备要支出多少,估计能收入多少,缺口有多大,如何弥补缺口。给市场和老百姓交个底,这样能够给市场注入信心。[全文]
-
2023中国经济怎么稳怎么进?听三位经济学家深度解析
明年经济工作有哪些要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新表述传递出哪些重磅信号?[全文]
-
当中国经济呈现“无热点有重点”,关键是怎么“做重点”
这意味着中国几乎占据了独一无二的有利因素,应该更好地去调动、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到重点领域发展。人多力量大,这比选择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来主导重点领域、把更多的钱投到少数企业的成功率更大、且风险更小。[全文]
-
疫情压制即将过去,明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我们应如何看待11月份经济数据的波动?接下来,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将如何发力?扩大内需的关键是什么,我们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全文]
-
放开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
放开是经济恢复的必要条件,但还不充分,还需要一系列配套跟上。对每一个微观主体来讲,放开之后,相当于一下子进入到另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明年不见得一定会有一个‘V字型’反弹”。如何大幅降低放开以后可能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将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挑战。[全文]
-
地方层层加码背后,是治理现代化的考验
“二十条”出来了,为什么地方还在加码?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心里很清楚,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少。为什么现在做得更多?[全文]
-
为什么中国经济不会步日本的后尘
单看中国今天可以维持占GDP大约60%的贸易额这一点,它的崛起就值得世人尊重。对中国偷窃技术的指责一定是假设中国仍是一个封闭经济,还停留在1978年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全文]
-
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本,对未来30年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正从追赶阶段进入后追赶或自主增长的阶段,而资本富余成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禀赋条件。国家能否处理好政治活动与资本的关系,如何确保资本更好发挥识别企业家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更有效使用资本,成为自主增长阶段成功的关键。[全文]
-
稳经济要扩大有效投资,而不是各级政府一味上大项目
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的下行压力,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公共投资不够,而是我们的民间投资缺乏足够的动力。这是由于政策变化过于频繁,加上地方政府在执行中的偏误,私人企业和民间投资者有一些预期上的转弱而导致。 [全文]
-
中国真的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向吗?
我们从来没有把市场经济跟政府或国家对立起来,这是不容易的。这些年来,我们是看到经济发展中国家干预的多了一些,但这些干预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也为了在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克服市场不能完全避免的东西,体现国家目标。[全文]
-
被忽视的中国底层经济活力
中国经济崛起现象的表里确实值得关注。那些浮在表面的结构性问题跟它的底层经济活力之间,好像没有透明和直观的对应关系,但其实不然。比如,国有部门占用不成比例的金融资源,往往被视为一种资源错配。但近期有研究显示,国企可能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束缚的非正式渠道,这提醒我们中国经济的动态复杂性。[全文]
-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共享繁荣
躺平话题受到热议,是一个糟糕信号。这提醒我们,弱化起点的不同对下一代收入的影响很要紧。一个起点低的人要能看到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和竞争是可以成功的。我们需要调整的是因制度造成的收入差距,而不是个人禀赋造成的收入差距。[全文]
-
中国金融崛起势不可挡,规模可说明一切
非常遗憾,“规模”这个词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里缺少一席之地,这是主流经济学家低估中国经济崛起影响力的根源。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中国的规模在改变着我们看到的一切,这一点今天在金融领域变得显而易见。[全文]
-
给上海立法授权,等于给上海“松绑”
浦东作为上海的一个区,在行政层级上受到很多约束,大的改革探索和政策突破面临的程序复杂,很多想法很难落地,跟部委沟通成本较高。早期厦门、广东、深圳等地局部也得到过授权,浦东并不是第一个。现在也有人解读,可能要走特区或参考特区的做法,来推动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开放目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