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话语场受美国影响太多
六十年代中国建设坦赞铁路时,人们不会用great power来表述中国。我们用什么语言来表述我们的行动?不只是宣传问题,也是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在文明冲突、大国博弈、修昔底道德陷阱等问题上花了太多精力,是否需要认真思考基于不同价值尺度的表述方式?[全文]
-
今天,为什么要纪念列宁?
如果忽视了共产党的人民性,看不见其从革命战争年代便建立起的“以人民为中心、组织人民、动员人民”的动员力,看不见其至今仍然高效运转的基层组织与社区组织,就无法解释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效。而这些,是许多西方国家所不具有的能力。[全文]
-
将鲁迅置于当世,他仍然会举起投枪
鲁迅的世界中也隐含着女吊、无常的民间世界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人的内在性、复杂性和深度性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中产生了反思的文化。他所体验到的痛苦和罪恶感,把一种深刻的忧郁和绝望的气质注入了他创造的民间性的世界。[全文]
-
谁是“五四”的对立面
“五四”的真正贡献不仅是高扬了民主与科学,而且在于其方法,即以文化运动作为方法本身。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也有其方法论的同一性,即以文化改造为杠杆,以运动的方式创造新空间,通过话语更新,转换政治议程,从而也创造了新政治。[全文]
-
中国的开放与自主
自主不是和开放对立的,越是开放就越需要自主,就好像一艘船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你如果没有能量去驾驭这艘船,那怎么能够穿越海洋呢?开放性跟自主性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在我看来,今天所有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就是在开放条件下的自主性。[全文]
-
朝鲜半岛和平契机与东北亚团结政治的可能
2018年朝鲜半岛在极度危险的条件下出现和平契机,是19世纪以降东北亚秩序变迁中的重大事件,我们需要思考:首先这一契机出现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其次这一契机为什么会出现在最危险的地域和时刻?第三,和平进程发生倒退的危险又在何处? [全文]
-
东北作家群为什么会成为“左翼中的左翼”?
在各式旗帜之下,追问是否存在着源自生活底层的求生意志和激情,是否存在能够体现中国社会生活的整体状态的思想和文学,也是追问我们自身、追问各种立场和主张的真实性的契机。这是富仁借着东北作家群、沿着鲁迅的问题而发出的追问。[全文]
-
姜文的才华像礼花般奔放,但在很多地方浪费了
看姜文以前的片子,《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感觉是完成度非常高的片子,其他的总觉得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完成度不够,老有一些地方有点让人遗憾。这部片子也是这样。但是在电影史上,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它都是值得重视的一部影片。[全文]
-
十月的预言与危机——为纪念1917年俄国革命100周年而作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俄之间、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历史道路和当代命运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我们不可能将他们各自的经验放置在同一个“失败”的范畴里。即便是总结“失败”也离不开对具体进程的分析。政党问题是关键却不是全部。[全文]
-
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个“世纪”
本文通过回溯20世纪范畴的诞生与1900年前后中国思想界中帝国主义理论分析之间的复杂关系,论证现代中国的“世纪”意识与20世纪紧密连结。人们通过思考18、19世纪甚至更早的欧洲和全球问题,为现代中国创造出自己的前史,以辨别中国在全球视野中的独特位置。[全文]
-
科技变革时代,学人文的该做些什么
乌干达的一位学者在清华的讲演中提过一个问题:中国在非洲做了很多基础建设的投资,但当地人还想知道,中国到底要给这个世界什么样的新秩序?这不仅是知识的问题,也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这对大学将来的变革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全文]
-
美国中下层白人把特朗普抬进白宫,是文化多元主义的失败?
关注少数民族移民的人类学家早就注意到:彝族、藏族、回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甚至汉族等各族经营者和打工者的困境十分相似,从新疆移居各地的公民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新的矛盾和冲突并不仅仅限于国内,而且也与遍及世界的、新的、形态各异的宗教运动有着复杂的联系。[全文]
-
解释中国大陆今天的变迁,都需要回到这个历史经验中
读陈明忠先生的《无悔》,能够感觉到帝国主义世界内部的不平等,是和阶级的关系关联在一起的,这个勾连是由帝国主义这样一个独特的、在那个时代形成的世界现象造成的。对陈先生来讲那个过程是自然的,但后代的人看起来好像很难理解。[全文]
-
虎跳峡上的思考:如何跨越中国环保难题
最近巴黎气候谈判刚刚结束。5年前在天津也有一次气候谈判。当时一批长期从事这个工作和研究的人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我跟郑义生牵头找了一批人,给当时的中方谈判代表薛正华和美方代表各自写了一个公开信,信在国内外都发表了。最近我看又有人把这5年前的信翻出来,因为谈来谈去基本问题没改变。[全文]
-
王岐山习近平先后接见的这位“终结者”在清华讲了什么(八卦加强版)
这几年,他先后受到王岐山、习近平的会见,不知道有没有新的学习成果。在2011年那场对话中能听的出来,这老先生挺倔,还是有捍卫西方制度的自尊心哒。这一次在清华演讲,汪晖、潘维、崔之元教授们和这位“终结者”能碰撞出什么新的火花?[全文]
-
福山清华开讲 遇见“破壁人”?
11月4日,福山教授在清华大学开讲,题为“中国和美国政治改革挑战”,其中所谈大部分来自这本新著以及与张维为教授的对话。担任这场讲座的主持人是清华大学双聘教授、著名学者汪晖教授,崔之元、潘维作为评议人出席。这三人被誉为国内左翼学者代表,现场他们就福山谈及的“历史终结”、“司法独立性”以及福山思想变化展开讨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