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房市和美国股市,为何成为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
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决定胜负的是资本市场。美国的股票市场很明显是世界上最有力的资本市场,中国的房市却由于我们没有财产税,是好过美国房市的资本属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中美竞争中,结果就取决于中国的房市和美国的股市之间的竞争。[全文]
-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产负债表危机
资产负债表两端相等意味着虚拟与实体必须共生。打击虚拟经济,最终也保护不了实体经济。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表现在实体经济,原因却出在虚拟经济。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表里的共生关系。[全文]
-
靠卖地不可持续,未来中国城市面临一场大洗牌
未来40年,中国将转向真正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什么?就是居民收入要成为税收,未来我们要把前一个阶段过去40年修的这些路、桥、学校、医院等,通通都要转变成为城市的现金流收入。[全文]
-
“土地财政”如何升级并退出?
不动产成为划分“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主要分水岭:有房者,资产随价格上升,自动分享社会财富;无房者,货币积累因房价上升而缩水。房价上升越快,两者的财富差距就越大。[全文]
-
“土地财政”之功:确保“和平崛起”成为中国模式的内置选项
中国之所以能“和平崛起”,原因恰恰离不开“土地财政”这种融资模式,这使得中国不必借由外部征服,就可以获得原始资本积累所必需的“初始信用”。[全文]
-
“这居然是我说的?!”
一个朋友发来文章《专家建议:想要拉动消费,就要给年轻人免费发房子》,我好奇地打开公号链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专家居然是“厦大教授赵燕菁”……[全文]
-
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
延长缴纳养老金年龄,等价于抵消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养老金缺口,同时也涉及财富的公平分配。假设两个人按照相同的标准缴交养老金,你不会认为一个缴交40年的人和一个缴交30年的人,退休后领取一样的养老金是公平的吧。[全文]
-
在十字路口的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从一开始就是金融——卖地、卖房是融资,买地、买房是投资。尽管政策制定者的一种目的是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住”的问题,但这个目标从来没有被实现过。[全文]
-
危机为何发生在乌克兰,而不是台海?
我们可以判断,如果特朗普执政,那么中国与美国的矛盾是头号问题,但如果拜登上台,头号问题一定是欧洲和美国的矛盾。所以,危机没有发生在台海,而在此时发生在俄乌是有其道理的。[全文]
-
住房双轨制: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
商品房的本质就是“炒”,所以不能用来解决“住”的问题。“住”的问题只能靠政策性保障房。保障房不能成为福利,而是要和“纳税”结合在一起,只要纳税,就应当享受当地公共服务,包括学校。[全文]
-
货币是俄乌战争的第二战场?
中国的经济体量无论多大,都是美元区的一部分。而欧元区看上去都是美国的盟友,但美国非常清楚,欧元才是最大的威胁。一旦发现欧元有可能趁美元之危取而代之,美国立刻就会调转枪口,将打压欧元作为战略的优先。[全文]
-
中概股暴跌,一次“好危机”可千万别浪费了
中概股回归,表面上看中国损失了美国的资本,但反过来也切断了美国通过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吸血”的途径。斩断了美国资本事实上的“长臂管辖”,强化了中国在“外循环”中的自主地位。[全文]
-
股市还是房市?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之所以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不起来,是由于太多的货币被吸纳进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使得股市成为无源之水。事实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资本市场,各自创造自己的流动性。[全文]
-
过去40年是土地金融,未来40年才是土地财政
过去40年,我们国家根本没有土地“财政”,带给我们国家城市乃至整个经济巨变的是土地“金融”;下一个40年,土地金融使命完成,未来我们要转向的,才是土地财政。[全文]
-
中概股回归:中国资本市场崛起的一次机会?
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的经济目前还离不开海外(特别是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最好等到我们的资本市场成熟后再和美元资本切割。殊不知在中美世纪大角逐中,中国是被选择的一方。一旦机遇来临,即使没有准备好,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全文]
-
“惩罚不生孩子的人”引发争议,我来回应下
现在养老金制度隐含着惩罚多劳者的一种制度安排。如果最后这种自利动机让所有努力的人或投资下一代的人都受到惩罚,抚养子女的行为就有可能进入负收益的区间……人们干脆就拒绝生育,养老金的代际统筹就会进入一种“庞氏骗局”一样的庞氏循环。[全文]